欢迎光临意诚服装网站
服务热线13866375670

鲜为人知的商业惨象:你买到的每件衣服背后,都有2.5件沦为库存

发布单位:芜湖意诚服装有限公司 发布人: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20/10/29 18:46:36 关注度:946

一组数据显示:

● 2011年数据,我国服装尾货每年可达到146.85亿件。

● 2014年,复旦大学MBA课堂上流出新数据,“即使全中国的服装工厂都停工,剩下的衣服还足以支撑整个国人穿3年。”

● 电商平台“爱库存”调研发现,各大服装品牌的仓库里最少积压着近2万亿元的库存,且每年以5%的速度上涨。

要知道,2019年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,累计实现营业收入也就16010.33亿元。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,中国服装市场2018年销量总数也就2.077万亿元。

解决库存问题,是服装行业面对的最核心的问题。


01

库存源头

设计垄断权引领需求

回想一下我们逛街买衣服的场景:

去到一个入驻了数十个服装品牌的商场,走进几家陈列了上千SKU的门店,花费1-2个小时挑选自己喜欢款式。

很大的可能性是,门店逛得腿软也不一定会找到自己心仪的衣服。

这就是传统服装行业的弊病。

这个行业的商品流通路,大致是:

①设计师凭借前沿的时尚观念设计款式;

②工厂按照模板生产;

③渠道运输到门店;

④消费者挑选其中的款式;

⑤销售信息反馈到总部。

这样的通路,其实是设计师在上游制造流量,消费者在下游模仿流行,设计垄断权引领了市场需求。

在这个通路模式中,快时尚品牌ZARA、H&M等可谓杰出代表。

以ZARA为例,当门店销售数据传回总部后,那里的设计师能够根据反馈信息在20分钟之内设计出新稿。

这个新设计,只需商业业部门进行成本评估和产品定价,就能移交全球7000多家工厂生产。

凭借这种快速反应机制,ZARA新品出货时间为2周,15天就能配送到全球850多个门店。这个流程放到其他服装公司,需要2-3个月。

只是,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ZARA,往往是空手而归。原因很简单,走进去逛一圈后,他们没有找到一件自己喜欢的。

就算是快时尚,ZARA也有销售额10%的库存,H&M每年也要烧掉12亿吨库存衣服。

这样的现象早就出现在传统服装行业。有业内人士曾透露,生产商每卖出1件衣服,至少要准备2.5件衣服进行库存周转。

那么,国内服装行业是怎么解决库存问题的?大致就是让加盟商担着。

过去几年,美特斯邦威就采取了这种方式。这个品牌美邦最初以加盟店进行渠道拓展,之后才慢慢做自营。

这也成为了日后的矛盾。由于直营店可以获得更多的折扣,比如加盟店在打八折的时候,直营店可以打五到六折,直营店在竞争中更占优势。

面对库存时,美邦基本就是让它们烂在加盟商手上——从公司角度而言,这种模式极小地影响了品牌主体,表面看上去尤为完美。

但就像东哥投资管理互联网分析师赵骐所言,对供应链的管理必须从一个全局的角度去思考,片面追求局部利益会损伤全局利益。

当加盟商的资金一直没有回笼时,他们就没有钱订下一季的衣服。这不利于品牌商和上游供应商,反而会让整条供应链受伤。

如果加盟商一味追求回笼资金,他们就不得不打折出售,这对于品牌形象其实存在负面影响。

对于上游供应商也是一样,如果不适当回购退货的话,供应商将面临资金压力,这样就无法完成新订单,或者对新订单偷工减料,最终受伤的是下面的品牌商和渠道。

与之相反的是海澜之家。

赵骐介绍,采购环节,海澜之家与供应商签订滞销商品可退货条款,不承担尾货风险。

另一方面,公司也会通过子公司海一家重新回购退货,以减轻供应商的资金压力和经营压力。

这种模式会提升海澜之家的存货占比。前段时间,#男人的衣柜里,有90亿库存#的话题被传了好一阵,这其实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
从理论上看,海澜之家这种模式可能不利于自己,但有利于整体供应链。他们经营的是整条供应链,而不仅仅是一家公司。

但是否能够平衡自身企业与供应链之间的压力,估计得看这次周杰伦代言的效果了。


02

以销定产的C2M

从底层解决库存问题

设计垄断权引领市场需求的逻辑之下,整个产业的运行模式是“先生产再销售”,这种模式必然滋生新的库存。

这个时候,“以销定产”的C2M模式开始引发关注。

C2M模式下的商品流通路,基本实现了消费者需求的反向传输:

①消费者预约定制;

②品牌方上门量体裁衣;

③身数据反馈工厂;

④成衣产品快递到家。

粗看下来,这样的通路能够实现个体用户需求的精准反馈。在生产商的服务中,不再是数据报表里一串模糊的用户画像,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。

规模经济的逻辑开始失效,个人和个体经济的时代正在崛起。每一个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,开始逐步取代了上游设计垄断权的引领作用。

但这个行业里目前由于两个问题亟待解决:

一是如何整合上游供应链?

二是如何把控下游渠道?


03

初创的C2M

如何整合上游供应链

这个领域,之所以目前难有几个企业敢宣称盈亏平衡,是因为摁下了库存成本,供应链成本又浮了起来。

大多数企业把生产交给了代工厂,转移成本给上游,将心思花在设计和营销上,企业轻装上阵快速扩张。

但它们在供应链的地位,不像苹果之于富士康。作为小订单客户,这些企业没有话语权。它们在品质、产品迭代、生产时间等把控方面,都只能在与供应链的博弈中进行。

之前调研衣邦人时,创始人方琴曾坦言,在创业遇到的第一个春节,整个公司都陷入焦虑与忙碌。

合作工厂出现突发性问题,许诺用户10天内(或15天,这里只是个比方)到货的订单都要延期。

一方面,由于工厂员工年前放假早,不少订单被囤积,而工厂却没有及时沟通;另一方面,平台上的订单还在陆陆续续地拥进,供应链瘫痪,恶性循环发生。

这一次突发事故,让这个新品牌几乎丧失了主动权。


为什么产能超过销售单量数十倍的工厂,会出现延期事件?


表面看来,是创业者与工厂沟通不及时:一般工厂的农民工在春节都要休假20多天甚至一个月,产能闲置;而品牌方的销售人员,一般之后7天春节,订单一直在进来。


看到风口的创业者大多只带了钱和资源进来,却没有多少行业经验,这会形成上下游的错位。


但归根结底,还是公司在工厂眼里的优先级话语权不够。


在与工厂的合作中,工厂始终愿意优先满足大客户。谁的单量大,规模效益高,谁就更具优先权。


虽然这家公司创业初期单量规模乐观,在C2M领域算得上佼佼者,但在不同的合作方眼里,卖多少才算多呢?


初创平台、定制领域,体量与属性都决定了它们的销量暂时还比不过传统服装品牌。


单量比不过的情况下,这些公司会采用其他方式来做大话语权。第一就是投资入股。


之后,衣邦人融资5000万元,而这次融资就重点用于了供应链能力加强,大部分投资将用于优秀工厂的投资入股。


利益的绑定,比销量的判定更明确。


当然,管控供应链不如经营供应链。这不仅适用于海澜之家这种传统服装企业,也适用于C2M服装定制企业。


C2M定制是先销售后生产的模式,成衣库存完全不需要考虑。但库存周转期较长、价值同样较高的面料库存,成为了工厂的不确定因素。


如果C2M公司愿意自己采购面料,减轻工厂库存压力,那么它对这家工厂就能够从经营上实现管控。毕竟,作为品牌方而言,它有量体师等销售人员贴近终端消费者,能够深刻了解他们的需求。


它所做出的市场预测,一般精确于工厂,更不会出现传统生产链条中的牛鞭效应。


上游供应链的整合,还有另一个模式:自建工厂。


比如广州的量品定制,据说其合伙人之一就是原来一家工厂的老板。这个工厂进行生产线调整,同时兼备大货模式和C2M模式的生产能力,自家工厂的话语权就会好得多。


C2M定制的供应链成本问题,在于效率不高。每件定制服装尺寸不一,流水线难以完成大批量、标准化的生产。


当年去量品工厂参观时,现场惊呆了我。


一卷粉紫色的布料缓缓划过自动裁床,红外线根据主控电脑的数据,画版裁衣。裁片与用户的数据表被一起装进一个塑料篮子,随着流程转入人工缝制阶段。


这层楼有几十个员工在缝纫机前忙碌,有的专门缝制衣袖,有的专门缝制领口……


气悬浮设备已帮11号工位配好下一个需要缝制的衣袖,她将刚缝好的衣袖放回篮子任其流去下一道工序,头都不抬地取下裁片,继续工作。


每一道工序,裁片待在员工手中的时间,不足1分钟,整件衬衫制成,无需30分钟。但作为用户,他们被服装定制公司告知的第一件事却是,穿到衬衫要等15天。


这中间,其实是公司消化供应链成本的缓冲地带。


一般而言:在用户等待的15天里,数据第2天被量体师传到工厂,工厂最迟第13天生产、发货,最后两天物流配送。


中间的12天,用来组织生产。


以量品定制为例,其为用户提供10多种布料、领型、袖口的选择,组合下来有10多万件不同的衬衫。但它们也遵循“二八原则”,80%的销售来自于20%的款式。


就像是去饭店点菜,菜单是先定好的。运营过程中,厨师会发现,到店80%的客人都会吃菜单上20%的菜品。


这些菜品中可能有青椒肉丝和土豆肉丝,厨师会事先让一个墩子师傅专切肉丝,再与不同的配菜组合,这样就会高效。


厨师在组织菜品的加工过程。


工厂会在这12天里,等待足够多的点同样“菜品”的人,从而组织生产。


当选择A布料的订单凑足一卷布时,自动裁床就可以一下子裁完这卷布。而不是裁一件后,机床前来两个壮汉再换一卷其他的布。


此外,穿这种布料的用户里,有人会喜欢圆袖口,也有人会喜欢方袖口,它们将再次排列组合,等待同类项“拼单”。


这样的等待,将一直持续到第13天。到时,不管单量够不够,为了保证用户第15天能收到衣服,它们都得被搬上流水线了。


组织生产过程中,***的不确定性便是单量。这是整个市场面临的问题,订单波动,产能跟着市场走。


市场需求过大,需要扩充产能;市场需求过小,就只能死撑机器空转的成本。代工厂之殇,所有行业无一幸免,不管是服装、手机,还是雨伞、充电宝、自行车……


C2M定制的市场远未打开,订单量往往低于产能,养着工人和机器随时可能没活干,企业只能体验冲浪般的刺激。


在这样的情况下,工厂同时承接品牌代工和C2M定制业务,或许会好得多。


一般从代工工厂转型而来的服装定制公司,都会将将C2M模式与大货模式相结合,削峰填谷。


作为品牌商的代工厂,大货订单基本会排着队。只要C2M模式下销量低于产能,它将把剩下的产能分配给大货模式,保证整个生产线饱和运转。


反之,若是订单量超过产能,加班生产等常规手段外,低利润率的大货模式完全可以协助生产。


04


初创的C2M


如何整合下游渠道


订单来自于下游销售,提高他们的效率,才能带来规模化从而解决上游低效问题。


服装定制领域,捕获用户的渠道有两种。


一是以MatchU码尚为代表的全程网上交易模式:用户网上下单时,输入自己的尺寸数据,直接传到工厂进行生产。


第二种就是量品、衣邦人等企业推出的量体师上门服务。每当用户发起预约,当地量体师将及时响应,与用户确定时间、地点,并在24小时之内服务。


这两种模式谁好谁差,这不好说。


做一个场景模拟:比如,你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则广告,点击进去一般会遇到两种情况:


第一种,量体师上门服务。你需要事先输入需求、然后等所在城市的量体师主动联系你,两人约好一个时间后,她则带好装备上门为你量体。


第二种,AI量体。你只需要输入自己的基础数据,即可坐等衣服寄来。


先看看两种情况的用户意愿度:


第一种情况,其实考验的是时间和社交意愿。


用户在购买你的定制服装时,是否愿意等待中间这一段与量体师Face to face 的时间。另外,用户是否愿意与一位陌生的量体师交流。


已经有研究表明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,不愿在线下与非兴趣圈的陌生人交流。


当然,在初期一段时间,上门服务也被有些企业叫做“美女经济”。他们主打的其实是美女上门服务,这对于很多男性来说,可能具有一定的好感度。


第二种情况,其实考验的是AI的精准度。


目前市面上对AI量体数据精准度的说法不一,但大多都上了90%。只是作为一个新用户,他是否相信你这个数据?


信任,是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。


此外还有专业的推荐。


面临选择的时候,新用户大多是没有主见的。什么颜色好?什么款式好?怎样的领口更主流?


这些是AI答不上来的,但量体师可以通过每个人的体型、工作和日常爱好,凭借自己的经验去提供合理的建议。


到底选哪种模式?具体看用户的微粒需求。


另外,我们看看企业成本:


很明显,量体师的成本会更高。企业在朋友圈打广告,他必定会有一笔广告费用给到微信社交广告的账户。


其次,拥有量体师销售团队的公司,还要将一定比例的销售收入以提成的方式给到量体师。这笔钱,是长期持续的输出,并且直接跟收入挂钩。


AI类公司呢?他们有一项AI研发费用。


这笔费用在最开始可能会高于量体师成本,但只要技术成熟,这笔钱会慢慢摊薄到后面的销售中,收入增长越快,成本稀释就越加迅速。


这样来看,AI化的C2M服装定制,应该毛利率更高。


那么两种模式的市场表现如何?我通过网络资料找了几家代表,虽然在时间和品类上都不具备对比性,但至少能给大家一个宏观印象:


● 2017年12月资料:量体师模式的量品:复购率达到50%~60%,月订单量在1500件左右,主打399元、499元衬衫销售。


● 2018年3月资料: 量体师模式的衣邦人:西服套装在2000-16000元不等,成交订单量均价在4500元左右,7天无理由退货退款,一年内保证后期服务,目前衣邦人退货退款率在1.5%左右。此外,2017年9月美通社报道,总复购率超过50%。


● 2018年9月资料:AI模式的MatchU码尚:每个月的订单量为9万 ,客单价是200元 (客单价会根据季节而变化),复购率是30%,售后率不到3%,退款率不到1%。


从数据来看,AI化的C2M服装定制复购率其实较低。


总结原因,也就是上述几点了,量体师可能在服务上更专业,从而导致定制的产品更受用户满意。


只是,在人口红利消逝的当下,复购率直接影响ARPU(每用户平均收入),AI化的C2M服装定制公司如何让才能够在当下的流量环境下实现更高效呢?


这里的高效,可以粗略地理解为用更低的成本,获取更多的流量,且换取更大的ARPU。


所以,对于下游渠道的整合,两种模式存在不同的打法,我们逐一解析:


一、首先说量体师模式。


人具有***的不确定性,如何组织量体师标准化作业,是一道难题。量体师飞单,就是服装定制企业的集体焦虑。


在重庆一家传统旗袍定制门店里,量体师小杨很会与用户打交道。预约上门时,她偶尔还会为用户带上一些小礼品,挂件、布偶,甚至橄榄油。


只要是她服务过的用户,第二次购买总会直接给她打电话,让她帮忙下单。


小杨下单,并不是同一个门店。很有可能,她会将用户订单给到了另一个门店,这个门店给予她高出原有提成5%以上的报酬。


用户信任小杨,同样信任她所推荐的商家,这成了“员工赋能平台”的尴尬。


企业间的***桶,转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提成比例,谁的提成比例给得高,谁就不容易被飞单。大量企业开启补贴模式,为量体师加薪,为用户降价。


但超出企业盈亏线的补贴,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。滴滴与快的合并、美团与大众点评抱团,市场告诉我们,尽管在资本的寒冬,补贴也难以挤出竞争者。


综上可以看到,渠道问题主要是飞单问题。所以,薪酬体系是关键。


这几年,我几乎每年夏天定制两三套衬衫,在体验了两次套西定制。这样,能够接触不同C2M公司上门服务的美女顾问。


她们的上门服务真的很周到,并且能够向我透露一些信息。


小张,每当有用户预约,她都要提着一个中型行李箱,游离在城市各个角落。


据我之前在传统服装定制门店的里了解,小张同行的提成比例为4%-6%,它们大多是高端服饰品牌连锁,或本土服装定制企业,客单价一般在2000元以上。


但这些C2M定制品牌,几乎都能给到10%左右的提成,但客单价在500元左右。


比例似乎说明不了问题,从客单价变化与提成比例差距的对冲,着装顾问拿到手的提成,大约在50-80元。


这一笔提成差距,往往在日常的上门服务补贴、出行交通支持等方面弥补回来。


在小张所在的公司,他们会给到一些职业上升渠道,为她们谋求长远发展。


这其中,用户复购、转介绍和留存率,成为考核着装顾问的主要指标。通过这些指标的增长,销售就像阿里体系的P1、P2、P3、P4一样按层级成长。


与我交流的小张是P4级,底薪和提成比例都还蛮高。但每个月,她的业绩目标近20万元,这相当于她一个月要销售100单以上。


除去周末,她能平均每天出访4.5次,而一般情况来说,每人每天上门量体5单就已经十分饱和了。


这也是辛苦钱。


但公司也规定,如果你多个月的薪资不足5000元,你就可能将被淘汰。这样一来,小张就开始转向高客单价或复购率。


贵的衣服提成高,而复购的人不需要上门,数据资料已经得到,直接下单即可。


由于一味抬高客单价,可能会影响用户体验,从而拉低复购率,所以小张明白,一定要做好服务,增加复购。


这使得,用户体验几乎可以折现成工资。


小张还告诉我,前不久一个在服务过程中发生失误,使得9800元的订单被退款,这导致她的实发薪资少了1200多元。


另一家公司的小黄和我是同乡,跟我聊了不少。


她说公司给她的提成是30%,这大约是平均水平的2~3倍。但其主要业务是衬衫,倍率也不太高,所以单价一般是三四百,提成总数也不高。


据小黄介绍说,能有这么高的提成,是公司对工厂生产的效率要求高,导致整体成本低于同行。


虽然半信半疑,但两三年下来,这家公司发展还不错,我也就默认了。


而为了杜绝销售只推荐高价产品,小黄的公司将所有的提成比例都按一个价计算。


这样以来,他们就会客观地向用户推荐,而不是一味夸赞贵的有多好,便宜的有多差。但这要求,公司的定价体系要完善,这又是一项技术活。


为了在这样的提成制度上有更好的市场效果,这家公司还允许代理商竞争。现在很多人称之为“城市合伙人”,也就是说每个城市找一个合伙人。


以前,为维护每个合伙人的权益,公司会标明你所在的市场区域,北京的生意不要做到河南去,抢另一个合伙人的生意。


但这个公司就不一样,据说他在北京有5个团队,一直处于竞争状态。城市合伙人业绩不好,他的团队自然会被淘汰。


这样的体系可能放在另一个公司不管用,但总能给同行一些启示。


二、再看看在线量体模式。


对于那些没有线下量体师,而是通过AR、AI等先进技术获取数据的公司,流量一般来自于BAT体系。


从本质上来,这和传统电商差不多:都是在线上获取流量,然后通过流量变现。“流量即渠道”的逻辑,一直说得通。


这就回到了传统电商的玩法,通过ROI(投资回报率)的思维逻辑,向互联网的托拉斯集团买流量。


可惜的是,2014年之后,电商平台日流量超过2亿便再无真正的用户增长。


其中,我曾在有赞CEO白鸦那里还听到一个数据,2012年之后,商家GMV达到1000万元时,向平台支付的流量费用不低于150万;而GMB突破1亿元后,流量费用可达4000万元。


传统电商的人口红利见顶了,尽管现在大谈下沉市场,但C2M服装定制在这块市场还没有坚实的用户基础。所以,这批企业在阿里系、京东系等地方,获取流量只会越来贵。


当然,也会有人谈到以微信为代表的去中心化渠道。


根据数据分析公司Quest Mobile统计,目前中国11亿手机用户3成时间花在微信和QQ上,大约是在电商里所花时间的10倍。


所有人都往微信跑。一年时间里,京东在微信收获了大约1000亿元的市场;淘宝客收割了近4000亿元。


在这个体系里,线上C2M服装定制公司该怎么玩呢?


微信朋友圈广告时最常见的。在这两年里,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衣邦人、MatchU码尚的朋友圈广告。


成为其用户之后,我还常接到一些公司客服的电话,大概就是又给我送来优惠券,提醒我在一段时间内使用。


当然,这种优惠券一般是满减,或者做一件衣服抵扣多少的形式,并非穷屌丝们所期望的免费送一件。瑞幸咖啡通过微信社交,玩转了分享一位新用户自己得一杯的免费活动,但服装定制玩了类似的套路,发现玩不转。


消费低频、价格较高,裂变做增长的策略往往行不通。


在去中心化的渠道里,这段时间常有人在谈私域流量,也就是两三年前我们聊过的顾客资产私有化。这其实是在转变传统ROI的思维,用LTV(客户终生价值)的思考方式去引流。


常见的套路就是,将自己的粉丝资产用群聊的形式圈拢在一起,将这些人的需求微粒化,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,促使其实现复购。而一些会玩的品牌,甚至可以将其创始人IP化、品牌人格化,真的形成粉丝效应,向小米、三只松鼠、江小白等公司一样。


这几个品牌,不仅有粉丝,还能实现老粉丝带新粉丝,形成裂变。


显然,能玩出这样的公司,基本没有什么套路可以复制。服装定制领域,量品定制创始人虞黎达这两年在通过巡回演讲的形式,宣传自己的创业理念和量品产品,一定意义上算是IP化的一种玩法。


只是,从现在的销售情况开看,我们还没有看到那种突然爆发的粉丝效应。


大多的LTV增值方式,就是见几个群聊,学国外那些增长黑客公司。


美国有一个电商公司叫Karmaloop,其破产卖身后的新CMO用10个月将她重获新生,其中就有类似的方法。


我们重点聊聊Karmaloop。


这是一家美国电商平台。该平台2013年GMV达到1.27亿美元,成为美国***的潮牌经销平台。


但Karmaloop此前只关注在各个流量入口的用户获取,而不重视留存和变现,大批高价值的老客户流失。


转机来自新CMO杜鲁啡悼破耄飧鋈诵鹿偕先尉涂袅烁呒壑悼突У幕袢『宛ば源蛟煸硕?


对Karmaloop近10年的数据研究,杜鲁发现高价值用户只占了1.3%的访问量,却贡献了43%的收入。


而这些用户在80%的情况下,会在第一个订单之后的30天内完成第二单。


以此看来,低价值用户不会再30天内复购,而如果Karmaloop想方设法让他们在30天内复购的话,他们会不会逐步转变为高价值用户?


杜鲁开始制定营销策略:


①当用户***购买后若处于30天周期内,则给他推送原价商品;


②如果30天之后还未复购,则给推送10%折扣券;


③超过了45天,给用户推送20%折扣券;


④超过了60天,一律推送30%折扣券。


高价值用户的增长仅仅是开端,激活并留住他们才是关键。


根据Karmaloop的套路,国内C2M服装定制企业的用户沟通,也贯穿了整个用户的生命周期。


首先,新用户阶段以引导***购买为主。


一般而言,公司通过短信、微信、APP等渠道推送公司信息,建立用户的品牌信任度。


而针对那些加入购物车却迟迟没有付款的用户,通过一系列PUSH唤回也会有同样的功效。


其次,要保持***下单后的用户的持续活跃。


Karmaloop当时做了一个VIP计划:如果用户的消费行为接近高价值用户,就将其定义为VIP用户。之后相应的营销活动将会被触发,而且用户会收到一封感谢邮件。


最后,唤回流失的老用户。


杜鲁接手Karmaloop,那些老用户就停留在这个阶段。


为了挽回这群人,杜鲁将老用户划分成许多个10000人的小组,通过A/B测试研究不同方案。


10%-30%的折扣、下次购买返现金、送礼品卡、打电话,,甚至还有“CEO亲笔信”……


这样坚持了10个月,Karmaloop扭亏为盈,并在1年半后被美国球鞋零售商Shiekh Shoes,以数千万美金收购。


05


2020年


C2M服装定制成为主流的机会


受到2020年疫情的影响,传统服装行业需要经历1年的漫长调整期。


量品创始人虞黎达对此表示赞同,他在年初说道,2020年服装行业的一整年都废掉了,不是3月、4月,是一整年。


在接受媒体采访时,他解释称:


就算疫情在4-5月能够解除,厂商立即开冬季订货会,货也来不及生产,你要买面料、做辅料,上下游有节奏地紧密配合好。


但现实情况是,很可能厂商还没来得及出货,供应链上的企业一个接一个地耗尽资金宣布破产。


这个连锁反应可能会让整个行业迅速坍塌。


而这,可能为C2M服装定制带来了一个走向主流生意的空窗期。


自媒体“80人生”此前就说:衣邦人已经开始恢复上门量体,而线下品牌店的流量恢复还需要很长时间。接下来衣邦人会加大投入,积极抢夺线下服装品牌的市场。


随后,这个品牌投放了大量的电梯广告,进入婚庆市场等,动作频频。


根据智研咨询预测,2020年中国国服装定制市场规模将达到2061亿。而亿欧智库此前预估,整个中国服装市场规模,有望在2020年达到22178亿。


消费者的需求在这里,当传统服装市场囿于疫情无法满足时,C2M服装定制的市场份额或将进一步提升。


这就像中国C2M家居定制行业一样,传统家居市场增速继2013年以来持续下滑,而唯独定制家居连年看涨。


到2017年,如顾家家居、小尼宅配等跨界融合加速;单品类定制向全屋定制转型成为潮流;全国产能扩充也紧锣密鼓。


中国产业信息网就估算到,2020年定制衣柜、定制橱柜、其他定制柜体与配套家居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1351亿元、2068亿元和356亿元。


2018-2020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15%、10 %、49%。这些数据已然超过整体家居市场的20%。


我认为:无论是否自有工厂、是否配备上门服务,2020年可能是C2M服装定制蓬勃发展的一年。


当然,我们也不排除传统服装品牌向该领域的转型。


和顾家家居转型定制化一样,七匹狼、雅戈尔、希努尔等传统品牌,也早在定制服装领域有所涉足。


很喜欢那句话:


新冠病毒出现在这混沌的商业世界时,就像是一头露出锋利獠牙的怪兽:大多数企业正被它吞噬,但也有极个别者能骑在它的背上。


致敬这些极个别者!

芜湖意诚服装有限公司
地址安徽芜湖鸠江区南阳区68号(机场附近) 二店:芜湖瑞丰商博城二楼I区8幢216
电话0553-8312668
微信二维码
工信备案号皖ICP备2023017322号
手机13866375670